1、《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藉由魚「化」為鳥的寓言拉開無窮的時空場域,當修養功夫達某種程度時,性靈不被有限的形體所役,主體生命化入自然之道體,與天地萬物合一。莊子的逍遙既非滿足或局限於物性,也不是隨心所欲、放浪形骸;而是在消解生命之執著、扭曲與羈絆,一切順應自然之道,以求主體之超拔提升。
問:莊子「逍遙」的觀點您是否認同?是否切合您理想中的處世態度?對應 於現今社會是否可行?您認為何以莊子寓言中的角色是游魚和飛鳥,而不是儒家道統常言的聖人? |
莊子逍遙遊藉由許多則寓言表達出其深刻的哲理,篇首藉由大鵬鳥的寓言,以對比的方式,道出消遙的境界,雖說其文字轉折多變,但有著非常明顯的架構,先提及逍遙境界,而後說出欲達到消遙的實踐方法,也就是:無功、無名、無己,最後則繼續用幾則寓言表達這三項消遙法門
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萬物般地自然祥和、寧靜自足,卻豐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而不是世俗價值標準中的權、利、名、位、功、祿等。但是世人對於這種「與造化逍遙」的意境並無體會,因為他們根本已經以世俗價值的追求為目標了,同時也已經滿足於他們所獲得的成果了。所以莊子為了要打破人類的這種自滿心態,便藉著<逍遙遊>這篇文章,編織許多超越人類知識上所能想像的自然環境及生活意境,引導世人產生對生活在更高境界之中的嚮往之心。同時,說出人類因知識上的限制,才會自限於小知之境而不自覺。總之,<逍遙遊>文中,莊子的寫作目標,就是要:「打開人類的心胸」、「豐富人類的認識」,以便產生「對於更高明的生活境界的嚮往之心」。
我想這樣的思想在現在這樣功利、混亂的社會中是非常需要的,人們總是汲汲營營於各種外物,為了它喪失了心,也放棄了自我,消遙這樣的思想不就如同一股清流,能洗滌我們雜亂、骯髒的內心嘛?
「鯤鵬之喻」的故事就在「小大之辯」的警茦中下了註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辯」等觀念都是莊子提出「鯤鵬之喻」的要點。他要提醒世人注意到,人與人之間在能力與知識上的差距,將造成眼光觀點的不同,我們平日只感受得到人世間充滿了差別互異的觀點,弄得大家眼花撩亂,難以抉擇,卻無法透徹差異的背後是知識、能力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於知識、能力的提昇呢?還是陷溺在意見的堅持中?這當然是不喻自明的道理,然而世人做得到嗎?做不做得到其實是心理的問題,是情緒、心力的問題了,這是需要鍛鍊的功課,莊子在<人間世>講「心齋」,在<大宗師>講「坐忘」、「朝徹見獨」,就是在講鍛鍊的功課。這就是莊子思想繼續發展下去時要討論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