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請自我評鑑一學期來之學習領受與感想。

這學期的老莊哲學是四年來的最後一堂通識課也是收穫最多的一門
老師用心的安排每一堂課,讓我們在除了老子和莊子哲學外也能思考和自己相關的人生問題
也把老子和莊子這兩位身體死亡已久的偉人的思想用輕鬆活潑的方式傳達給我們了解

每個禮拜的哲學講話
讓我們藉著這時間思考現在面臨的以及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也提供了很多想法讓我們參考

在思考轉移時間
飛行官讓我們跳脫原有的印象,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的各種可能的答案
帶領我們進入哲學

以前總覺得"哲學"很可怕,而學哲學的人都是怪咖
都是小時後的刻板印象啦..
直到上了飛行官的課之後才知道原來哲學也可以很簡單 哲學系也會有正妹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問:1、文中「月更刀」、「歲更刀」、「十九年未更刀」分別代表哪三種不同

的解牛方法?

2、哪一種解牛方法最切合本文主旨?                                        

3、〈養生主〉所養的「生」是以「精神」為主,還是以「軀體」為主?您是 否有更進一步的個人體驗和發揮?

 

 

 

 

1.月更刀:剁牛股
   歲更刀:切肉
   十九年未更刀:順節理

2.順節理解牛

3.

養生之道除了身體機能的養生外,心理的養生也十分重要。身體的養生可以藉由運動、飲食、睡眠來達成,而心理的養生則有賴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信仰。有許多人走入宗教團體,走入慈善事業,信仰宗教,在性靈的修行提升中,長養真、善、美、忍的品德,使心靈豐富不貧瘠。為什麼顏淵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正是顏淵有一富足的心靈,故能不為外物所役。而此一富足的心靈追求,須靠「養心」才能達到,有正確的人生哲學或是宗教信仰,則是走向「養心」的直捷途徑。

目前電視常有「躁鬱症」傷人、殺人;「憂鬱症」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究其因,乃因目前社會人際疏離,工作壓力緊繃,人在心力無法負荷之餘,很多精神疾病便產生了。所以,我們覺得在目前工商社會中,養「身」固然重要,但養「心」更是刻不容緩,因為心理會影響生理,惟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身體,如何提倡「心靈保健」,是庖丁解牛這一課,為我們衍生出的課題。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問:莊子用養猴人的寓言說明萬物齊一之理,不論「朝三暮四」或「朝四

暮三」,從「道」的觀點來看,都是「齊一」、無區別的。所以莊子認為無需爭論是非,而是用無分彼此的本然之心去平息是非爭端。如上引言,請說明莊子〈齊物論〉之真諦。

 

「朝三暮四」,道教掌故之一。典出《莊子.齊物論》。書中談到:有一個養猴子的人,餵猴子吃栗子,他對群猴說:早上給你們三升而晚上給你們四升。這些猴子聽了都很生氣。養猴子的人又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升而晚上給你們三升。猴子聽了大為高興。在講了這個寓言之後,《齊物論》引申說:名與實都沒有改變而猴子的喜怒卻表現不同,這其實是順著猴子主觀的心理需要罷了。所以聖人不執著於是非爭論而保持世態的自然均衡。《莊子.齊物論》通過這個寓言,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聽任自然的道理。

 

齊物論主旨是衝破經驗的對偶原則,消融彼我之對立。所以得破除成心根源上的執,以達非分別說的領域;此非分別說的領域就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換言之,主體經修持所臻至的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體之境,是渾同彼我,化萬物為一。此〝一〞是超越義,對偶則是經驗義;惟此〝一〞非一孤離之一,乃即於經驗之對偶而消融其對偶所顯者,是以〝一〞是經〝和之以是非〞的實踐歷程,蕩相遣執,休乎於天鈞之中。所以天鈞或兩行是消融義,是實踐義,亦是歷程義;動態地兼消於經驗的對偶而反顯的無相境界。既是實踐的,歷程的,則必涉及詭辭辯証,故莊子以恢詭憰怪形容之,道乃依此辯証的消融,得通而為一。如是〝一〞乃有分解而統合之一與詭辭辯証所顯之一。莊子批評〝勞神明而為一〞,即以經分解而得之一,總是可諍,而不知其玄同之境而非。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則是經非分解之方式所達至,一而無一相,是之為〝玄一〞。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藉由魚「化」為鳥的寓言拉開無窮的時空場域,當修養功夫達某種程度時,性靈不被有限的形體所役,主體生命化入自然之道體,與天地萬物合一。莊子的逍遙既非滿足或局限於物性,也不是隨心所欲、放浪形骸;而是在消解生命之執著、扭曲與羈絆,一切順應自然之道,以求主體之超拔提升。

問:莊子「逍遙」的觀點您是否認同?是否切合您理想中的處世態度?對應

於現今社會是否可行?您認為何以莊子寓言中的角色是游魚和飛鳥,而不是儒家道統常言的聖人?

 

莊子逍遙遊藉由許多則寓言表達出其深刻的哲理,篇首藉由大鵬鳥的寓言,以對比的方式,道出消遙的境界,雖說其文字轉折多變,但有著非常明顯的架構,先提及逍遙境界,而後說出欲達到消遙的實踐方法,也就是:無功、無名、無己,最後則繼續用幾則寓言表達這三項消遙法門

 

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萬物般地自然祥和、寧靜自足,卻豐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而不是世俗價值標準中的權、利、名、位、功、祿等。但是世人對於這種「與造化逍遙」的意境並無體會,因為他們根本已經以世俗價值的追求為目標了,同時也已經滿足於他們所獲得的成果了。所以莊子為了要打破人類的這種自滿心態,便藉著<逍遙遊>這篇文章,編織許多超越人類知識上所能想像的自然環境及生活意境,引導世人產生對生活在更高境界之中的嚮往之心。同時,說出人類因知識上的限制,才會自限於小知之境而不自覺。總之,<逍遙遊>文中,莊子的寫作目標,就是要:「打開人類的心胸」、「豐富人類的認識」,以便產生「對於更高明的生活境界的嚮往之心」。

  我想這樣的思想在現在這樣功利、混亂的社會中是非常需要的,人們總是汲汲營營於各種外物,為了它喪失了心,也放棄了自我,消遙這樣的思想不就如同一股清流,能洗滌我們雜亂、骯髒的內心嘛?


  「鯤鵬之喻」的故事就在「小大之辯」的警茦中下了註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辯」等觀念都是莊子提出「鯤鵬之喻」的要點。他要提醒世人注意到,人與人之間在能力與知識上的差距,將造成眼光觀點的不同,我們平日只感受得到人世間充滿了差別互異的觀點,弄得大家眼花撩亂,難以抉擇,卻無法透徹差異的背後是知識、能力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於知識、能力的提昇呢?還是陷溺在意見的堅持中?這當然是不喻自明的道理,然而世人做得到嗎?做不做得到其實是心理的問題,是情緒、心力的問題了,這是需要鍛鍊的功課,莊子在<人間世>講「心齋」,在<大宗師>講「坐忘」、「朝徹見獨」,就是在講鍛鍊的功課。這就是莊子思想繼續發展下去時要討論的課題了。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經過圖書館時突然想到哲學課要我們借"哲學入門九堂課"來讀讀
於是踏進了圖書館,向櫃檯拿了這本書後,找了個位置坐下來看


這本書沒有很艱澀的辭彙,讓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也能容易了解書裡的內容
書裡讓我們可以從生活中順理成章就接受的事物中做出很多的哲學思考
哲學最重要的是"思考"
"當化學家說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時候,哲學家想的是「水」這個名詞代表這什麼樣的意義"
哲學並不是要推翻自然的定理,是要我們跳出原本的認知去思考它的意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 受到越多的學校教育
漸漸的養成了接受一切資訊,而失去了思考的習慣

讀完這本書後才知道哲學思考也在生活週遭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中的小裁縫,原本是一個沒文化的美麗村姑,但巴爾札克的書讓她了解到,外表的美麗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智慧內在的美麗會跟隨自己一輩子,因此她放棄了一切離開了山村,去追尋自我。

小裁縫勇敢的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大部分的人欠缺這種精神,因為在追尋的同時可能必須放棄某些事物,讓自己無法前進...

前言

  時代以文革為背景,共產黨就像壞人,但壞人不會是主角,只是出來嚇嚇人而以,故事的精彩在於兩個年輕人不斷地冒險違規。在他們被下放的鳳凰山,就像馬克吐溫筆下的夢幻樂園般情境,他倆就是湯姆與哈克,精明得像兩隻在荒山野嶺的猴崽子,在山 兀自展開尋找生活樂趣、浪漫夢想與緊張刺激的冒險歷程,叛逆、冒險、渴望、好奇,對於知識、希望、與愛情……那些驚險刺激的經歷,更使得身在現代都市的我們心生羨慕。

  全片洋溢著青春、熱情、希望與生命力,在導演真誠的娓娓訴說下,一段永難抹滅的記憶,就此揮灑出令人動容的精采戲碼。這部作品不僅適合成人,更適合在各中學推廣,鼓勵所有的青少年一起來欣賞!!!

 

故事內容

  發生在七十年代中國四川的故事:兩個少年好友,擅長說故事的羅明( 陳坤 飾)和會拉小提琴的馬劍鈴( 劉燁 飾),因家庭背景屬反動份子,被送到偏遠山區鳳凰山接受再教育。村長看中了他們聰敏過人,閒時派他們到城中看革命樣板電影取經,好使他們能將故事的教育性灌輸給知識貧乏的群眾。有一天在這個困著他們的村落裡,他們遇見了青春洋溢、美麗卻沒有文化的小裁縫( 周迅 飾),她的美麗可人令他們情不自禁。

  兩人 年少 氣盛,未被山區的貧瘠挫折,反而活出熱情,忙裡還以破舊小提琴為樂。年輕而滿腹理想的兩人都深深為小裁縫著迷,艱難的生活中他們不斷以熱情豐富生活姿態,以冒險來苦中作樂。他們遇上了被稱為「人民公敵」的四眼先生,他暗暗收藏了大批叛道的書籍 – 包括福拜樓、托爾斯泰,兩果及巴爾札克等文學小說,他們生活中惟一的樂趣便是偷看箱子裡的禁書────巴爾札克。

  兩人開始同時追求美麗的小裁縫,並以剛開啟了他們的心靈的歐洲文學大師作品,企圖打動她的芳心,而小裁縫也從他們偷看的禁書──巴爾札克小說集中窺見了開啟心靈的曙光。她慢慢受到羅明的感染,並且像他一樣,愛上了巴爾札克,因為在作品裡頭,她看見了女性的獨立氣質與精神,在不知不覺裡,她的心窗被悄悄的打開,她渴望能飛出封閉的空間,經驗前所未見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把他們給迷惑、佔領甚至征服了,尤其沈醉在關於女人、關於愛情、關於性愛的神祕世界裡……

  巴爾札克的小說成了灑在小裁縫封閉心靈上的第一縷陽光,在黑夜裡給了小裁縫黑色的眼睛,小裁縫用她來尋找光明,巴爾札克讓小裁縫明白了一件事---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3/Seamstress/Seamstress.html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次的哲學飛行課
飛行官提到「要當憂愁的蘇格拉底還是快樂的豬?」

憂愁的蘇格拉底?
快樂的豬?

快樂的蘇格拉底?
憂愁的豬?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蘋果

--------------------------------------------------------------------------------

Thesis與Pelelus 結婚時。他們邀請眾神來參加。唯獨把紛爭之神 Eris遺落了, Eris 為了報復,就在熱鬧的婚禮中,丟下一個金蘋果,並附上便條:送給最美麗的女神。權利之女神 Hera,智慧之神雅典娜,感性之神Aphrodite 都想得到這金蘋果。

奧林埔的上帝宙斯,就把這個裁判的工作交給 Troja 的王子 Paris。權力之女神 Hera答應給Paris最高的權力;智慧之神雅典娜答應給 Paris最高的智慧;而感性之神 Aphrodite,準備把最美麗的女人送給 Paris。

Paris不愛權利,也不愛智慧。Paris 如同今日感性的巴黎人,認為感性之神  Aphrodite 是最美麗的女神。並且接受了Aphrodite的贈禮--最美麗的女人。

Aphrodite 把 Paris 帶到斯巴達王宮,並且叫他看看王后海倫。Paris一見鍾情。Aphrodite便幫Paris把海倫帶回 Troja。海倫被帶走,海倫的夫王 Menelaos便準備攻打 Troja。他命他的兄弟Agamemnon為征討 Troja大統師,而 Achilles為大將軍。這樣便開始了托洛亞的戰爭

引用自:http://www.taiwannet.de/appel.htm


今天上課飛行官講了金蘋果的故事
要我們思考如果自己是Paris將會選擇什麼
若選擇了某一項則會永遠失去另外兩項

大部分的人都選擇權利或智慧

有了權力卻是個傻子且沒有愛自己的人
有了智慧卻是個乞丐且沒有愛自己的人
但如果是我會選擇美麗的女人
就算是個白痴的乞丐也要有人陪
擁有最高的權力以及智慧又如何
還不是個孤單的人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芻狗,是草扎的狗,不是真的狗。古人所謂家有六畜以備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約到了商、周以後,在祭祀中,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替代殺一頭真的活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
古時候祭祀時用草紮成的象徵性的草狗,人們在祭祀過程中把它當作真的狗而認真對待,等到祭典完成,用過了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不值一顧了。可見,"芻"之成"狗"是一時的因緣際會,"狗"之成"芻"乃是返於本來。以萬物、百姓為"芻狗"就是說萬物、百姓因某種因緣際會而在一定的場合扮演一定的身份角色,而它們的本來則都不過是"草"的不同變現。在這個"草包"組成的世界,人不應把自己或其他存在的某方面表現或一時的角色扮演看得太篤定,而要對這因緣際會所呈現的風雲變幻抱持一種從容平和的心態,聽任萬物自然演變,自然發展。
「仁」字,代表了周秦時代諸子百家所標榜的仁義的「仁」,換言之,也就是愛護人或萬物的仁慈、仁愛等愛心的表相。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
天地生萬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萬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殺萬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萬物為作好事,同時也不以死殺萬物為作壞事。天地既生了長養萬類的萬物,同時,也生了看來似乎相反的毒殺萬類的萬物。生長了補藥,也生長了毒藥。補品不一定是補,因補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其實,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而還歸於天地。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說天地並沒有自己立定一個仁愛萬物的主觀的天心而生萬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
【評析】
  本章以虛體為理想典範,勸導統治者不要濫施仁愛,而要像虛空一樣不妨礙萬物行于其自然;不要力圖集權以多行號令,而要虛中自持。老子認為這樣反而可以推動萬物生生不息,並讓自己綿延永存。
  從根本上說,統治者並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而只是社會財富的協調者,當政者肆意揮灑的施捨無不取之于社會人群。喜作"恩主"而好行"仁愛"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對一些人的任意剝奪,以及對某些社會資源的強權佔用。這樣的"仁愛"勢必促成一種強權主導下的隨心所欲的資源分配。"不仁"而"守中"就是要求統治者不要沉迷于"恩主"角色的扮演,而要充分體認到自己"本自無一物"的存在本性。


參考資料 http://www.angelibrary.com/economic/laozi/005.htm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道」也是生成萬物的根源,所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為萬物的根源。所以要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端倪。
道包含著「無」和「有」,就像我們說的「先天」和「後天」是一體兩面,「有」和「無」也是一體兩面,道的本體就是包含「先天」、「後天」、「有」、「無」等種種相對觀念的絕對根源。
「有」和「無」是互相循環相生的,因為有「無」,所以才有「有」,然而「有」到最後終歸於「無」。就如我們人類的出生,本來母體當中為「無」,從受經卵從母體子宮著床開始為「有」,經過或長或短的歲月,我們終究會消失在這世界上又歸於「無」,但,我們會生兒育女,創造出另一個存有。就是這樣「有」、「無」的循環構成了世界,萬物就是這樣輪迴相生。
有與無是指向同一個具體情況,而思考著它的兩個不同層面的意義原理。但這樣的思考,又是針對整體天地萬物運作現象的根本原理,所以就從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高度上介紹此原理,既以有無名之,則「道」與「有、無」便被處理成為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此「始」與「母」原是原理義身份的性徵,但卻以帶有存在義涵的「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之名辭來說及之,這是老子在作理性運作時,對於「存在」與「原理」並未予以區分所致,所以原本是屬於原理的概念「道、有、無」,卻被以存在的性格來表述「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來源
http://www.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32&show=0&start=12&topic=96
http://www.sctayi.com/6/6-1/6-1-1/6-1-1-8.htm


ariel546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